大学体育只是“说起来重要”?体育教学重科研

来源:体育科学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10-1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 作者:龚强(作者单位:上海交通大学) 在当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,如何帮助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以促进其身心健康,是亟需各界共同思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  作者:龚强(作者单位:上海交通大学)

在当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,如何帮助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以促进其身心健康,是亟需各界共同思考、解决的问题。

一方面是大部分教师都是科班出身,教学实践经验丰富,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,缺乏前沿性的知识。

调查发现,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教育的理念理解不足。不少人对现代体育存在着偏见,认为体育的本质是竞技比赛,输赢是体育的核心,但是,输赢本来就不是现代体育的核心,更不应该是体育课的核心。

在运动氛围营造方面,高校对校内的体育协会缺乏正规引导,社团活动安排不科学,参与者性别比例发展不平衡,且人员流动大,体育种类过于单一,继承与发展存在明显短板。为了加大吸引力,各种体育协会除组织体总杯、迎新杯等比赛外,还可以通过降低难度、改变形式等方式组织适合大部分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,营造良好校园体育运动氛围。

学校是实施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,它在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,又能排解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竞争、压力,给学生提供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与支持,成为改善学生心理品质薄弱的重要手段。这也是为什么清华大学入学考核一千米、毕业考核一万米的“传言”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。然而,就目前高校体育育人的现状来看,仍然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首先,家庭作为体育运动萌芽之源,要转变传统的错误思想。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关心孩子的运动习惯,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、鼓励子女参与体育运动。同时,家长应以身作则,让体育锻炼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,只有家庭成员经常参加运动,才能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,并且延续到大学。

责任编辑:姜澎

图片来源:PEXELS免费图片

如何让学生掌握伴随一生的运动技能,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,实现全面发展?教育部颁发的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》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、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(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),三年级以上学生(包括研究生)开设体育选修课。

调查显示,部分高校在编排每周体育课时,一节或两节随意安排,有的甚至把几节体育课连排在一起,只为了完成任务,更谈不上按照课程标准和要求编排体育课教学了。尤其是期末学生考试周前,体育课甚至直接被“砍掉”,由其他课程占有或由学生自由安排复习,导致学生整天“窝”在寝室或教室。

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体育教学质量地域差异性大,导致大学阶段大学生运动技术的基线水平差异很大。大学体育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分层教学,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却很难。因为大学体育课本身就课时有限,如果在同一体育班级内采用分层教学,这会对教师教学的连贯性造成较大影响。如果按照不同运动水平将学生分班教学,虽然可以克服上述问题,但又会造成评价标准不统一带来的矛盾。

大学体育开展分层教学,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

近些年,上海交大在校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竞赛,交大阳光队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屡获佳绩,但这些比赛面向的学生仍然只是少部分运动精英,那些本身不爱运动、不太擅长运动的大学生,并未切身体验到体育比赛带来的乐趣以及对于意志品质的促进作用。

另一方面,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,许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,部分学校过度重视社会体育学科的建设,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,导致一些体育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从事体育科研,而学习交流较少,教学实践能力也不强。所以不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,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无法紧密结合,从而使得体育教育更是面临窘境。

认真思考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相关问题的原因,可以说,一些高校本身对体育教育仍不够重视,甚至认为可有可无。

同时,我们对国内不少高校的调查发现,很多学校目前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单一,忽视了校外体育运动的辅助作用。同时,学院的学生体育社团、院系运动队训练(竞赛)和体育课教学三者之间呈现分离状态,这与学校鼓励的“发展学生社团、丰富学生课余生活、建设校园文化”的方向并不协调。

文章来源:《体育科学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tykxyj.cn/zonghexinwen/2022/1018/618.html



上一篇:“运动促进健康——我和体育运动的故事”征文
下一篇:科学健身,健康同行!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开

体育科学研究投稿 | 体育科学研究编辑部| 体育科学研究版面费 | 体育科学研究论文发表 | 体育科学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体育科学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